黃政德3.jpg    

台灣琴棟黃政德老師介紹(五、六、七)

五、溫馨,吉他界的凝聚力。
「舉辦聚會來凝聚吉他界,是無心插柳,也是有心推廣。」他說。年輕時他為了增進琴藝,常常主動出擊,到各吉他高手家中切磋,也因此認識了不少吉他知音。大家彈琴論樂,不亦樂乎!到後來黃政德還會帶學生去拜訪。二十六歲時他開始在士林的樂器行兼職教吉他,他推崇合奏,每隔 一兩 週就把學生聚起來讓他們練合奏,師生們在一起聚會,用音樂溝通。久而久之,黃政德就發現這樣的聚會,既可交流感情、切磋琴藝,還可兼而推廣吉他,於是他決定要多多舉辦這種聚會。常常到高雄、台中、彰化、桃園等地,和當地的吉他 老師聯誼,請他們吃飯;或乾脆在家中和樂器行裡辦聚會,和琴友一同彈琴論樂。

黃政德回憶起他學琴的那個年代,大家連什麼叫吉他、怎麼彈都不曉得,相關的書也只有 一兩 本翻譯書而已。後來台灣對吉他的一般印象,卻只停留在熱門、民謠吉他,總讓人感覺有點上不了檯面。「這麼好的音樂為什麼會被誤解到這種地步!」於是他不計成本,用各種方式推廣。今天台灣的吉他界,有了檢定,在大學有了系所、還有博士班,台灣的演奏家在國外比賽得名、受肯定。「這樣我就覺得很心滿意足了啦!」讓大家了解吉他並不冷門、還有這麼多優秀的前輩和作曲家、製琴家在熱愛這項樂器。一場場吉他音樂盛宴,也許沒有瓊漿玉液、也許彈琴的人不善言語;但音樂自然能餵飽他們的飢饉、琴聲自然是他們溝通的橋樑。聚會中,老中青三代同聚、南下北上的、學琴的與教琴的、學院與非學院的、國內與國外的,黃政德營造溫馨的大家庭氣氛來融化彼此間的陌生與隔閡。他認為這是播種、也是傳承。

對於自己在吉他界的龐大號召力,他說:「因為我和他們之間沒有利害關係,我既不賣他們樂器,教吉他十幾年來也沒收學費。其他老師可能必須考慮生活問題,而有競爭;我自己生活上還過的去,就想來做點事。」黃政德交友滿天下,因為他待人沒有心機,聽到別人有困難,就熱著腸子要去幫忙,也不張揚、不求回報。他有很多交遊二、三十年的老朋友,知道他雖然個性急、有點直,卻很可愛。籌辦這次聚會的人,大都是義務來幫忙的,有的是黃政德的學生、有的是朋友,沒有實質報酬,大家卻做的很起勁,這都是黃政德平時待人點滴累積的溫馨情誼。

六、念舊,是動力來源
走進黃政德的辦公室, 兩坪 大的空間裡井然有序地塞滿了東西:影印機、電腦、印表機、電視、錄放影機,應有盡有。辦公室的門外就是櫃檯,讓他可以方便指揮事務。桌上一排遙控器並列,隨手就能開關機器;桌面下卻壓著密密的老照片,妻子、小孩、親人、朋友等,泛黃的相紙裡有許多故事。抬頭一看,牆上也是照片,吉他大師、五十歲慶生會、六十歲慶生會、女兒的婚禮、和 老師學生的合照、朋友畫的素描、書法……,小小的空間裡幾乎要被這些照片佔領了!他還拿出五六本厚大的資料夾,一張一張地翻著:裡面有許多放大、護貝過的照片,從學生、當兵、二十幾歲教琴、南下北上聚會、學生來訪、到各校教琴……,下了眉批、排列整齊。他習慣把每次聚會的照片護貝後寄給大家,「看到這些照片就覺得自己有年輕過。」看到學生把老婆孩子帶來見我也覺得很光榮,他仔細收藏每一次相聚的照片,卻又像個孩子誇張地假哭道:「唉喲!唉喲!妳看那時還有頭髮!那時還這麼年輕!」如今的他髮也禿了、頭也灰了、人也胖了,卻一點也沒有老態,方框老花眼鏡背後的那雙眼,閃爍的熱情和照片中毫無二致。也許這一張張的照片正是他的動力來源。

音樂教室裡的每一間琴房、舞蹈教室都是黃政德親手設計的。琴房牆上貼著一張大型的淡水鎮地圖,三面牆上貼滿淡水珍貴的老照片:北淡線的老火車、水硯頭晶亮的梯田羅列、四五十年前淡水鱗次櫛比的小鎮俯景、老街昔日人力車往來的街景……,這些景象早已在今日的淡水絕跡,卻還在黃政德的音樂教室裡重現。下午,孩子們擁入教室,興奮地掀起琴蓋、翻開譜夾,教室裡哄鬧一片,黑白相片裡的老靈魂們,不知道準備要開始對他們的子孫們,訴說什麼樣的故事……。

星期日上午八點半,他驅車到台北市立圖書館參加合奏團的練習。坐在從中學生到退休老師都有的團員之中,黃政德從袋子裡拿出厚厚的琴譜和一盒五顏六色的螢光筆。年底合奏團的演奏會有演奏呂昭炫 老師的「探戈」;團裡分哪幾聲部;低音提琴的構造。指揮邱俊賢讓各聲部開始合奏練習,氣勢磅礡的「Time to say goodbye」展現出吉他合奏的不同凡響。邱指揮一邊檢討大家的疏忽,黃政德一邊拿著盒中的筆做紀錄,像個學生一樣忙碌。

在開始練習之前,他的琴因為室內空氣潮濕的關係,連斷了三根弦。他都好整以暇地慢慢將琴重新繫上弦,綁弦、拉直、整鈕、調音、試音、調整平衡板……嫻熟迅速地動作著,讓這把琴又能再度發出美妙的聲音,也為吉他界細心地繫上一根根新弦。

他總是急急忙忙地在作每一件事,幾次採訪他,他不是一邊忙著一邊回答問題,就是不斷在催促:「問完了沒有?」「好了,問完了吧?」匆匆回答問題。好像生命中,還有許多重要的大事,等著他去完成……。

七、尾聲,老皮鞋的足跡。
黃政德有一個不為外人知的暱稱──「老皮鞋」。

「老皮鞋」之名源自於他的「韌性」,黃政德在撞球台上有一種耐力,無論讓對方多少桿,他總能耐著性子一步一步地追回,成為最後的贏家。於是球友們戲稱他為「老皮鞋」──塊頭大、皮膚黑、韌性驚人。

同樣的韌性也充分表現他對人生的態度上,非科班出身,一生只拜師受教過兩個月的吉他課,但四十五年的堅持,為他在吉他界贏得「台灣琴棟」的美名。他歷任七屆國家音樂比賽評審,為輔大、藝術學院等校音樂系、研究所入學、畢業評審。籌辦多場吉他音樂合奏會、全台跑透透只為推廣吉他、促進吉他界交流。協助二十多所大專院校成立吉他社、指導學生吉他。辦雜誌、在地方電視台開音樂節目、籌辦古典吉他合奏團……,到在淡水「政德音樂中心」每週末免費教社區民眾吉他,出錢出力不計其數。

黃政德只辦合奏會不辦獨奏會,只捐錢不打廣告,許多時候他也只教琴不收費,只在吉他推廣上盡力不在比賽中逐名,只專注栽培人才……。這雙熱愛吉他的「老皮鞋」一步一步地踏出厚實腳步,今日這座他心愛的島嶼、心愛的小鎮上,如果有聽到些許吉他的旋律繚繞,多少是這雙又老、又黑、又有韌性的皮鞋所「留下的足跡」……。

彈琴數十年,黃政德仍以「勤能補拙」自勉,每日彈琴不輟,且極思在音樂意境上再做突破。如今已屆耳順之年,仍然每天清晨六時起床,到離家不遠的樂器行工作;而且每個星期日上午八點半,他都自己驅車到台北市立圖書館參加合奏團的練習,從不間斷。

熟識黃政德的老友都知道,他為人慷慨好義、樂善好施,交遊五湖四海,頗有古孟嘗之風;但他對世事卻有一種清靜豁達的人生觀,他對吉他界無私的奉獻,其來有自。所謂:「譽之所在,謗亦隨之。」面對這些毀譽參半的批評,他總是寵辱不驚。在他看來,世事俗情總在千山之外,心安人自在!黃政德淡水鎮中山路上開有一家「政德樂器行」,數十多年來為吉他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好的聚會的場所,黃政德儼然已成為吉他重鎮,他將在此撩起悠揚而醺人的吉他音樂……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en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