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吉他.jpg  

鄭文察的兒童吉他。

小提琴(3).jpg  

鄭文察的製作完成的小提琴

小提琴(2).jpg  

鄭文察的彩繪小提琴

小提琴(5).jpg  

鄭文察製作完成的小提琴,擺置室內自然乾燥。

鳥眼楓木(6).jpg  

鄭文察存放在家中的鳥眼楓木。

鳥眼楓木(7).jpg

 「淺談小提琴、吉他製琴心得」,專訪國內製琴家─鄭文察老師。

 

鄭文察製琴家世居彰化縣秀水鄉,歷代務農,他的父親承襲祖先留下來的田產,在自己家鄉從事農務工作。鄭文察老師十七歲時,就讀於鹿港初中時,經常逃學去看木工師傅雕刻,逛廟宇、看古蹟、聽南管。因而迷上了中國傳統的建材「木頭」,以及鹿港老師傅的工藝,注定了他今後;人生製琴的旅程。鄭文察老師製琴理論是:張力與音量是同一個原理,在判斷吉他面板所承載的張力極限;透過張力極限把材質的特性發揮出來。如此一來琴韵不論是陰柔的或是陽剛的,無不圓潤鏗鏘,中氣十足。在他的作品中所呈現的張力理念,就是《力度》觀念,廣義的說:音質是張力、傳遠處也是張力,音樂會的起伏開闔更是張力。音樂的張力即是生命的張力。開闊的胸襟、弘毅的鬥志,都是音樂的張力的泉源。至今鄭文察製琴,仍偏重於張力的處理,所謂張力就是角度與材質而來,張力和材質有密切關係的。張力只是手段,音質才是他製琴的目的。張力一旦失去了,雜音就出來了,六條弦的音質也都不均勻了,音程也都荒腔走板了。 鄭文察 老師的琴,落實了《音色變化的極限》。唯有音質透明的琴,才有極靈敏而細緻的音色變化。大師的琴,音質也都是透明的,透明不同於尖銳,混沌不同的渾厚。我們的耳朵由於一接觸吉他,即已受到 嚴 重污染,以至於黑白不分、是非顛倒。由於時代急遽變化,古典吉他不但被要求不帶麥克風進音樂大殿堂;同時也被要求與其他樂器重奏或協奏。在強敵環伺、競爭激烈的今日,古典吉他想繼續生存下去,勢必要在傳遠度與透明度上加強。沒有張力的吉他一定被淘汰;而沒有《力度》觀念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比較劣勢,這是存在的事實。

 過去鄭文察的吉他作品《特製‧仿日本河野50》並與周煥昌先生實驗完《古典吉他音色變化的極限》,接著便計畫探討有關吉他結構,企圖挽救吉他貧弱的音量。與鋼琴協奏《貴紳幻想曲》的結果,發現《特製‧仿日本河野50》的音量並未被鋼琴吃掉。可見鄭老師的琴,有其過人之處。由此觀之;他製作的理念,完全在張力上,加強弦的振動;利用張力,將寓於材質的音色拉出來。這些偉大的觀念,得自於德國名琴「史坦威」與「Souter」也得自於小提琴製琴家Roth。除了《仿河野》吉他之外,也仿《仿拉米雷斯》、《仿浩瑟》。他所謂的仿,只是外型的仿,內部結構並沒有仿,因為製作的理念與取材完全不同。鄭文察老師不彈吉他,但是喜歡彈奏鋼琴,熱愛德國名琴「史坦威」與「Souter」,本身又是一位「鋼琴調音師」,對於琴韻、音色、音質都比彈吉他的朋友更清楚。製作吉他的技術比小提琴更富有挑戰性,也更有逺景。鄭文察老師相信自已製作的吉他比日本人好,最起碼音質的觀念比他們正確。

樂器是天人互通心靈的媒體,在製作樂器時,首先要考慮的,便是如何發揮材質的極限,盡物之性以盡人之性。製作樂器的要領:第一、考慮木材的彈性值。木材的彈性值愈大者,愈可產生高頻率的聲音,在樂器製作上較有利於音色的變化。第二、考慮木材的振動能源(Vibration Energy)的衰減值。衰減值愈小,聲音的餘韻愈長,響度愈佳。第三、考慮木材的密度,密度愈大,音響的輻射效果愈好。因為密度愈大彈性係數也會隨之愈大;彈性係數愈大,則音速的傳導愈佳。音速值與木理的走向也有關。木理呈平行方向(縱向)的材質,音速值都較高,較適用於製作樂器。樂器製作家的本領,即是在選材與取材分高下。但是在選材與取材時,也要注意天候與地氣的變化,包括彈琴的人。在乾濕、冷熱的差異,影響音質及張力之變化事項。當然有好的材質,才能製作好的張力,好的材質可能承受較高的張力,但不一定要製作高張力琴。張力的大小,除了靠理性的判斷分析外,直覺的反應也是很重要。

吉他的音箱,基本上是一個三度空間的組合。面板是振動能源所在,側板則肩負著傳導振動能源功能,而底板則實施幅射振動能源的功能。對結構而言,側底板自然是具有支撐音箱的功能;若就無形的音質而言,側底板的功能則大大影響了整支吉他音質的好壞。有人提議側板的彎曲採取蒸煮處理,鄭文察老師不同意。因為木材一經蒸煮後,材質纖維細胞以及粘質,就會潰陷,音質變得很死。他的琴;每一塊木頭都是活的,都是用真功夫,慢慢彎曲成形的。在他的經驗裡,一塊側板曾耗掉三個月才彎曲成功。一般製作吉他選用玫瑰木或花梨木,它的密度在0.6~0.8之間,而檀木的密度在1.1以上。木材的密度會影響到彈性係數,密度在1以下的側底板,便會把面板所產生的振動能量吃掉,而出現銅罐仔聲。銅罐仔聲不是夾板琴的特徵,只是夾板琴特別 嚴 重。在密度上;杉大於松,可是吉他的面板,需要質輕、性靭的木材,再配合紫檀時,充分振動以產生能源,完成整體效應,因此「松與檀」的組合是極佳的拍擋。杉材與松材的製作手法不一樣,成果也不一樣,杉材成品後,大概是極限了,杉材琴今天完工即可馬上出售。松材不一樣,愈用愈好,愈練愈見精神。鄭文察製作吉他成品必須放置三年,是基於材質與天候地氣的關係,松材與檀木對天候與地氣的反應比較大,也比較敏感,組合完成以後,不得放置三年以適應大氣的變化。能適應大氣變化的琴,才有流傳的價值。如今的製琴家,已愈來愈沒有耐心等候木材自然乾燥了,往往使用人工乾燥法。這樣的材質在大氣中放置一年,即開始吸收水份而變形、膨脹、反曲……。 鄭文察松材都向小提琴製琴家Mr.Rothe購買,依照外國人的習性以及誠信原則,在進入鄭老師的手中,都已經過十年以上自然乾燥程度。目前這些松材在彰化老家及台北中和住家放置三十年以上了。他在小提琴的製作方面,依他個人的經驗與觀念,上弦枕與駒雖然使用黑檀,但下弦枕則使用楓木。楓木的硬度顯然比檀木相去甚遠。因為小提琴的背側板都使用楓木,因此下弦枕也使用楓木,這也符合同氣相吸的行上觀。其次,小提琴的下弦枕還要經過人工加壓的處理過程,音質才會提昇。音樂本身就是很玄秘的藝術。因此樂器在製作的過程,製作家一定要隨時去掌握這些玄秘的成份。至於如何去掌握,就要靠經驗。經驗是累積而來的,對美的東西,多留心、多觀察、多體會,久而久之就是屬於自已的。

過去2、30年來 鄭文察為外商代工小提琴約5萬把,但是自己從來沒想過自建品牌,當初只是怕麻煩、想省錢。他的產品,全部沒有貼上、烙印上品牌,但在他眼中不難辨認。曾經到歐美旅遊、走訪,偶而發現自家手工產品,既喜且驚。喜的是自己的小提琴,能和國際名牌並列,擺在大規模樂器行展示間。驚的是,售價和他交貨價差了3、4倍。鄭老師的小提琴定位在中價位,為了建立特殊風格,選用泰國、寮國的柚木、紫檀。他說這些硬質木材所造的小提琴,比起歐美軟質木材造的,琴聲來得更加悠揚。鄭文察 老師對於以自家小提琴產品為傲,年紀漸長,越來越想要在他製作的小提琴上留名。幾年前曾經邀請企管顧問─ 方文山 先生,到彰化縣秀水鄉倉庫看他的小提琴,對於自已設立品牌陷入長考。義大利是名牌小提琴製造廠集中所在,方文山顧問擬建議他,如果想要有自己品牌,可以考慮買下一個小廠,以義大利品牌回銷台灣。鄭文察不同意,他要讓外國人曉得小提琴是台灣製造(Made in taiwan),而且是出自他手中的優質產品。

2012/1/27農曆正月初五春節專程拜訪—鄭文察,茲因他製琴工坊位於彰化,必須台北─彰化兩地跑,只能等候農曆正月春節期間專程到府上拜訪。並由我的小兒子帶著一把德製小提琴(我於十年前,從德國購自十萬元)與鄭文察同價位的小提琴試拉奏,結果鄭老師製作的小提琴略勝一籌,由此觀之鄭文察的琴是非常優質的,在音色、音質、音韻、張力、力度…等各具特色,證明他有足夠的實力與國際製琴家相抗衡,而把小提琴可以行銷國外。 鄭文察 老師已完成製作吉他、小提琴成品放置家中自然乾燥多年,經得起時光歲月的挑戰,目前待價而沽,期待有緣人光臨,一切順其自然,歡迎來結緣。

◎本篇文章資料由《鄭文察》口述說明,並提供參閱1987年‧12月份「吉他音樂期刊」及相關資訊。

林正言 寫於 2012/1/31  農曆正月初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gen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